福源汇居小区总共有9幢楼,500多户住户,虽历经十多年,但整个小区仍整洁有序,如今总共在地下设立了四个电瓶车集中停放充电点。
下午3点多,小区里来停“小电驴”的人不是很多。记者蹲守了近一个小时,也只遇到了4位。
“我家有两个孙女,都是我骑车接送的。以前,车都是停在综合楼那边的,没有这种规范的插座,也不收费。但业主的车和外来人员的车全都挤在一起,不仅杂乱还危险,尤其下雨天还漏雨。”
丁先生是小区里的老业主,亲眼见证了小区电瓶车这件事儿的变迁。“虽然现在需要付钱了,但也很便宜。花1块钱就充满了,关键是安全,我们停得安心。”
李阿姨是小区里的钟点工,每次来小区里工作都会把车停放在停车点。“小区管得很严的,不允许把车停放在地面,我每次来都依规定停在这里。”李阿姨说。
“满载而归”的刘先生刚从菜场回来:“我每天都在这里充电,看到有人把锂电池拿回家的话,也会进行制止。不为自己的安全考虑,也要为全楼人的安全考虑。”刘先生也希望,小区里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担当起“安全员”的责任,“物业、保安、保洁在巡查的时候也应该多留心多观察,业主也要依规定停车充电,任何一个人都做到人人有责,安全就有保证了。”
对于电瓶车的安全停放和充电问题,尽管大部分业主都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,但仍旧有个别业主“不听劝”。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士,载着孩子到车库停车。可他却直言,尽管他会把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,但仍会选择把电池取下带回家中充电。他的理由是,“充电器都放在家里的,电池都是品牌电池,安全不会有问题”。
经记者和社区工作者劝阻后,答应以后会在地下车库规范充电。社区物业、业委会、居委会也计划再次上门找居民沟通,科普电瓶上楼充电的危害。
消防人员表示,电瓶入户充电很危险,绝不能有侥幸心理。上海涉及电瓶车的火灾,超过九成是在充电时引起的。室内易燃物品很多,一旦起火极易酿成火灾。
普陀区消防救援支队综合指导科二级指挥员李杰辉说:“电瓶车的着火是类似于爆燃的状态,并不是缓慢燃烧,可以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火焰,极易把周边所有的可燃物都引燃。再好的电池,使用五六年,也很难保证它的质量安全。”
据小区业委会主任余适跃介绍,小区的电瓶车也曾经历过乱象。 去年10月,小区电动车们终于安下了新家。“根据前期摸排,我们小区使用电瓶车的并不多。所以,在我们小区总共有4个电动车停放点,总共40多个充电插口。”
在1-3号楼的停车点现场,记者看到,一排充电口整齐地排列在墙上,上方安装了总共9个消防喷淋口。两台摄像机24小时对准监控,不到5米的两处安放着4个灭火器。
“这个充电设备会自动识别电动车的电池容量,一旦识别它超过规定上限,存在非法改装可能,是不可以进行充电的。”上实物业福源汇居物业管理处工程主管孙兰学介绍。
小区保安队队长张家林介绍道,这些喷淋装置一旦检测到温度超过60℃,就会立即启动喷淋,第一时间灭火。“这些摄像头也是24小时开启的,我们在监控室也能随时监控到这里的情况。”
在电动车停车点的墙上挂着一叠“非机动车充电检查记录”,记者在上面看到连日来,每天的夜间9点40分左右,2点30分左右,以及白天9点半左右,下午3点左右,这四个时段都会有保安的检查记录。
昨天下午,记者赶到的时候,恰巧遇到保安正在检查。自从南京火灾之后,小区就开始加密巡查频率。从以前一日两查,变成一日四查。“我们主要是检查这些充电口是不是正常,有没有漏电的情况。电瓶车是否按规定停放,是不是已经充满了电的车,忘了拔插头等。”
在小区电梯口,也张贴着醒目的提醒:楼道内禁止停放电动车、飞线充电等。张家林和记者说,除了小区巡查,在监控室也都安排了24小时值班,一旦通过监控发现有人把电瓶车或者电池带进电梯,就会立刻进行劝阻。”
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日前发布通知,2月24号到3月31号,上海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居住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,社区物业要每天履行自查职责并上报,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。
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葛琦表示:“对于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,要求他们立即开具整改单。如果逾期没有完成整改的话,我们也会根据上海市物业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,对他们进行处罚。”
截至2月27日下午5点,市、区、街镇督察人员共检查了913个小区,已向74个小区开具整改单。
市物业中心梳理目前的整改单情况,发现小区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三类问题,分别是:建筑内共用走道、楼梯间、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;消防车通道、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不通畅;室内消火栓没有检查记录。
针对共性问题,市物业中心将在本周四举办居住小区消防安全培训讲座,对社区物业经理、物业公司负责人等进行深入培训。下个月,计划在居住小区开展消防演练,邀请部分物业公司观摩。
锂电池自燃产生的明火和毒气,100秒内就足以让人窒息死亡,而水、沙土或灭火器都没办法阻止燃烧或爆炸。电瓶车自燃若发生,起火快、有毒气、灭不掉,逃生难度极高。
福源汇居小区总共有9幢楼,500多户住户,虽历经十多年,但整个小区仍整洁有序,如今总共在地下设立了四个电瓶车集中停放充电点。
下午3点多,小区里来停“小电驴”的人不是很多。记者蹲守了近一个小时,也只遇到了4位。
“我家有两个孙女,都是我骑车接送的。以前,车都是停在综合楼那边的,没有这种规范的插座,也不收费。但业主的车和外来人员的车全都挤在一起,不仅杂乱还危险,尤其下雨天还漏雨。”
丁先生是小区里的老业主,亲眼见证了小区电瓶车这件事儿的变迁。“虽然现在需要付钱了,但也很便宜。花1块钱就充满了,关键是安全,我们停得安心。”
李阿姨是小区里的钟点工,每次来小区里工作都会把车停放在停车点。“小区管得很严的,不允许把车停放在地面,我每次来都依规定停在这里。”李阿姨说。
“满载而归”的刘先生刚从菜场回来:“我每天都在这里充电,看到有人把锂电池拿回家的话,也会进行制止。不为自己的安全考虑,也要为全楼人的安全考虑。”刘先生也希望,小区里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担当起“安全员”的责任,“物业、保安、保洁在巡查的时候也应该多留心多观察,业主也要依规定停车充电,任何一个人都做到人人有责,安全就有保证了。”
对于电瓶车的安全停放和充电问题,尽管大部分业主都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,但仍旧有个别业主“不听劝”。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士,载着孩子到车库停车。可他却直言,尽管他会把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,但仍会选择把电池取下带回家中充电。他的理由是,“充电器都放在家里的,电池都是品牌电池,安全不会有问题”。
经记者和社区工作者劝阻后,答应以后会在地下车库规范充电。社区物业、业委会、居委会也计划再次上门找居民沟通,科普电瓶上楼充电的危害。
消防人员表示,电瓶入户充电很危险,绝不能有侥幸心理。上海涉及电瓶车的火灾,超过九成是在充电时引起的。室内易燃物品很多,一旦起火极易酿成火灾。
普陀区消防救援支队综合指导科二级指挥员李杰辉说:“电瓶车的着火是类似于爆燃的状态,并不是缓慢燃烧,可以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火焰,极易把周边所有的可燃物都引燃。再好的电池,使用五六年,也很难保证它的质量安全。”
据小区业委会主任余适跃介绍,小区的电瓶车也曾经历过乱象。 去年10月,小区电动车们终于安下了新家。“根据前期摸排,我们小区使用电瓶车的并不多。所以,在我们小区总共有4个电动车停放点,总共40多个充电插口。”
在1-3号楼的停车点现场,记者看到,一排充电口整齐地排列在墙上,上方安装了总共9个消防喷淋口。两台摄像机24小时对准监控,不到5米的两处安放着4个灭火器。
“这个充电设备会自动识别电动车的电池容量,一旦识别它超过规定上限,存在非法改装可能,是不可以进行充电的。”上实物业福源汇居物业管理处工程主管孙兰学介绍。
小区保安队队长张家林介绍道,这些喷淋装置一旦检测到温度超过60℃,就会立即启动喷淋,第一时间灭火。“这些摄像头也是24小时开启的,我们在监控室也能随时监控到这里的情况。”
在电动车停车点的墙上挂着一叠“非机动车充电检查记录”,记者在上面看到连日来,每天的夜间9点40分左右,2点30分左右,以及白天9点半左右,下午3点左右,这四个时段都会有保安的检查记录。
昨天下午,记者赶到的时候,恰巧遇到保安正在检查。自从南京火灾之后,小区就开始加密巡查频率。从以前一日两查,变成一日四查。“我们主要是检查这些充电口是不是正常,有没有漏电的情况。电瓶车是否按规定停放,是不是已经充满了电的车,忘了拔插头等。”
在小区电梯口,也张贴着醒目的提醒:楼道内禁止停放电动车、飞线充电等。张家林和记者说,除了小区巡查,在监控室也都安排了24小时值班,一旦通过监控发现有人把电瓶车或者电池带进电梯,就会立刻进行劝阻。”
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日前发布通知,2月24号到3月31号,上海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居住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,社区物业要每天履行自查职责并上报,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。
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葛琦表示:“对于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,要求他们立即开具整改单。如果逾期没有完成整改的话,我们也会根据上海市物业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,对他们进行处罚。”
截至2月27日下午5点,市、区、街镇督察人员共检查了913个小区,已向74个小区开具整改单。
市物业中心梳理目前的整改单情况,发现小区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三类问题,分别是:建筑内共用走道、楼梯间、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;消防车通道、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不通畅;室内消火栓没有检查记录。
针对共性问题,市物业中心将在本周四举办居住小区消防安全培训讲座,对社区物业经理、物业公司负责人等进行深入培训。下个月,计划在居住小区开展消防演练,邀请部分物业公司观摩。
锂电池自燃产生的明火和毒气,100秒内就足以让人窒息死亡,而水、沙土或灭火器都没办法阻止燃烧或爆炸。电瓶车自燃若发生,起火快、有毒气、灭不掉,逃生难度极高。